登录甲子光年
其他登录方式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甲子光年
获取验证码
注册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完善资料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微信登录
扫描二维码 | 授权登录甲子光年
“EDA第一股”概伦电子上市,市值近200亿元
作者:范文婧 编辑:赵健 2021-12-28


“谁是EDA第一股”的纷争终于落下帷幕。


概伦电子(688206)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开盘55元,收盘42.71元,相对发行价28.28元大涨51.03%,市值为185.3亿元。


近两年,被资本追捧的EDA赛道里,成立时间较久的企业均已提交IPO申请。今年九月,华大九天创业板过会,概伦电子科创板过会;广立微、国微思尔芯已向创业板提交IPO申请,芯愿景也表示从科创板转战创业板。


EDA是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简称,是芯片设计工具,贯穿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各个流程。由于EDA的工艺水平要求极高,目前也是一项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EDA工具存在十分明显的规模效应,全球EDA市场目前基本处于寡头垄断的格局,由新思科技、 铿腾电子、西门子EDA 三家厂商主导,行业集中度较高。同时,由于芯片制造全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的目的不同,所需要的仿真框架、验证系统、测试模型也都不同,每个步骤都需要用到不同的EDA。目前,也仅有这三家巨头拥有全流程的EDA产品功能。


在国内,即使是已经成立十多年、进入IPO阶段的公司,产品线也只覆盖某一流程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概伦电子就是一家专注做“存储芯片”的EDA企业。


1.细分赛道上的细分赛道,专做存储芯片EDA


根据概伦电子的招股书,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四种,包括制造类EDA工具、设计类EDA工具(存储芯片专用)、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仪器和半导体工程服务四类,前两类为主营业务,营收占比近70%。


在制造类EDA工具中,概伦电子的产品已经被全球前十大芯片制造厂商使用,包括台积电、三星电子、联电、格芯、中芯国际等。


即使制造类EDA营收占比最大,超过50%,但这部分的业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概伦电子针对存储芯片的EDA工具。


存储器芯片是集成电路行业中应用最广、占比最高的基础性产品之一。根据WSTS数据,2021年存储器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48亿美元,占全球集成电路行业市场规模的比例超过35%。


在存储芯片领域,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三家垄断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并且与其他芯片类型显著不同的是,存储芯片公司均为IDM公司,即公司包含了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销售全流程。


于是,EDA在各个流程上的兼容性和统一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设计流程上的EDA工具与制造流程上的稍有不适配,就会造成很大的损耗。基于这一行业特性,概伦电子专注于存储芯片的EDA工具研发,遵循DTCO(Design Technology Co-optimization)设计工艺协同技术,打造了服务于设计、制造、测试环节的EDA工具。


虽然概伦电子的招股书上没有明确提到,但可想而知目前公司制造和测试环节的工具也主要是面向存储芯片领域的。


此外,概伦电子目前的客户主要是以境外为主。招股书显示境外营业收入在2018-2020年的占比从80%下降到53%,但依旧很高。随着国际局势的不稳定以及国内信创行业的发展,概伦电子未来一定也会服务国内的存储芯片企业。在中国存储芯片本身研发实力不及国外的情况下,概伦电子如何调整产品以适配国内的进度,也许也会有挑战。


2.政策利好,挑战颇多


从各家的招股书上不难发现,自硬科技浪潮下EDA受到关注开始,所有公司都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概伦电子、广立微等公司,均享受10%抵减纳税额、15%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华大九天享受的税收优惠金额占当期利润58%-85%,而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占当期利润总额68%-95%。


在这样的税收补贴下,各家公司的盈利状况依旧处在尽力弥补亏损的状态。2018年至2020年,概伦电子营业收入5194.86万元、6548.66万元、1.3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90.32万元、-8.77亿元、2789.17万元,所有公司在选择上市条件的时候均选择“估值+营收情况”,避开“盈利”情况。2019年起资本市场对工业软件高度关注,科创板的设立也促使这些“老牌”EDA公司达到了上市的标准,有了集体申请IPO的机会。


除了目前的“营收”方面,本身EDA的市场也不算大。按照全球成熟市场下EDA占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的2%~2.5%来计算,中国EDA市场容量也只有百亿级别,很难想象要容纳下四五家甚至更多家上市公司。


在贸易战及信创浪潮影响下,硬科技产业的初创企业能够更快地获得资本与产业的关注,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行业的龙头企业“向外走”的可能。加之EDA工具的复杂性,每家企业只能关注于产业链的一部分,要“做大做强”困难频频。


这时候也许只有整合一条道路。三家国际龙头企业早年也是通过收并购才完善了全产业链的布局;2020年初,概伦电子收购博达微,帮助概伦电子补齐测试环节的欠缺。


然而在这三家公司的收并购历程中,大多数情况都无法顺利融合。不同产品的使用语言、运行逻辑都完全不同,而公司在技术和人才的融合上也困难重重。同样,概伦电子对博达微的收购也在本次IPO的过程中被频频质疑对商誉的影响和独立性的影响。


好在国内的EDA赛道里,大多数信创企业都在专注于不同领域。如果国内能够有较为通用的标准,并且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就有一定程度上的互助与融合,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公司再争“谁是EDA第一股”。

  • 800
  • 0
  • 0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