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甲子光年
其他登录方式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甲子光年
获取验证码
注册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完善资料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微信登录
扫描二维码 | 授权登录甲子光年
微纳星空市场部副部长张长兴:仅次于火箭,卫星制造和应用正成为重点|甲子引力
作者:甲子光年 2023-12-28

中国卫星制造已有千亿市场规模


2023年11月30日-12月1日,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主办的「致追风赶月的你」2023甲子引力年终盛典在北京举行。现场百余位嘉宾与数百位科技从业者齐聚一堂,全方位聚焦当前科技领域的前沿话题,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制造新纪元。


在12月1日上午“制造新纪元:智能制造、机器人、商业航天专场”中,微纳星空市场部副部长张长兴带来了主题为《全球商业卫星制造概况》的演讲。


张长兴认为目前全球商业航天已经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中国的发展仅次于美国。在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行业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下,卫星制造正成为商业航天的重点领域。


以下是微纳星空市场部副部长张长兴演讲实录,「甲子光年」整理删改:


1.商业航天大趋势

各位嘉宾、领导,大家好!我将快速概述当前商业航天市场的发展情况,涵盖国内外状况。迄今为止,整个国际商业航天和卫星市场的总体布局以及主要竞争对手为六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中国、欧盟、日本、韩国还有俄罗斯。


行业的总体情况显示,美国、中国、欧洲、俄罗斯已经形成“一超多强”的态势,其中美国和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竞争对手。全球航天发射次数在2022年达到186次,其中美国87次,占46.8%,中国64次,占35%,俄罗斯则为11.8%。


在卫星制造方面,通信卫星数量占主导地位,达到2484颗,其中网络服务卫星为1800多颗。在投融资方面,中美两国的商业卫星融资比例最高。


从2013年到2022年十年,全球太空技术领域公司达到1791家,总募资为2724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比最高,一二级市场总募集累计474亿美元。2022年总投资为2.01亿美元,虽然下降,但仍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2022年的时候,总投资达到了2.01亿美元,虽然是下降,但是依然处在全球第一梯队,同样的道理这个就是我们做的一个对比,中美两国之间的卫星发射数量的对比,你可以看到自从2017年到2019年之后已美国SpaceX为代表的这些西方商业公司具备了火箭发射能力之后,你可以看到中美两国每一年火箭发射的数量呈一个指数级的上涨的情况。


在火箭发射数量方面,自2017年以来,美国和中国每年的火箭发射数量呈指数级上涨。2022年,中国发射713次,美国发射203次,显示了中美两国在航天领域的活跃度。


总体来说,美国在轨卫星数量占据优势,达到4947颗,而中国虽在增长,但与美国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我们只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数量级。


以下是对中国卫星制造领域市场规模的估算。除国家任务外,包括星网任务和一些新兴市场的探索,如金融市场、政府和碳观测市场等,加在一起,市场份额基本上达到每年1300到1400亿。再加上海外出口市场,整体形成一个千亿级市场规模,表明商业航天,尤其在卫星制造领域,市场规模足够庞大,足以容纳许多企业。


在庞大的市场规模下,整个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器件、原材料、卫星制造、发射以及应用的多个层面。整体上看,商业卫星领域的产业链至少在表面上是相当完整的。


产业链的主要集中在最底层的原材料,这也是最基础的一层。另外,火箭卫星制造公司在上下游的赛道布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卫星的应用、运营和制造等方面,包括火箭制造,一直是产业链的主要关注点,也是投融资机构、企业和基金会关注的重点领域。


在热门赛道方面,特别是2020年到2022年间,中国商业融资赛道布局显示,火箭仍然是主要选择。其次,卫星制造领域和卫星应用的投融资比例实际上在逐年增加。


至于热门城市,北京由于地理和政府支持一直居于第一梯队。其他新兴城市如长沙、深圳、长春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武汉在第二梯队。目前,众所周知,拥有千亿级资金的明月湖基金计划在重庆启动,而无锡等其他城市也在努力成为航空航天制造和高科技发展领域的引领者。


2.卫星研究制造如何进行?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卫星研究制造业务。公司具备卫星设计集成测试的能力,并通过自主研发的卫星平台、核心部件和卫星地面通信终端,为国家国防行业和区域用户提供以卫星制造为核心的天地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的专利项目超过260项,布局包括两个中心、三个厂区,共四个站点,包括卫星AIT工厂、载荷工厂和研发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公司具备同时生产15颗不同状态卫星的能力,年产卫星数量超过60颗。


公司创立六年来成功升空了19颗卫星,其中在今年8月份,公司自主研发的两颗卫星MN100-2、MN30-3通过星河动力的火箭成功送入太空。


公司核心团队包括200多名员工,技术人员占比超过整个企业的75%以上。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来自于五院、八院等体制内单位,在体制内的工作经历中,每位员工均参与过国家某一类卫星型号的研发工作。我们的高管团队和创始人团队也大多数来自于体制内,通过创业,他们在卫星的质量、研发以及调动供应链等方面能够全面支持公司卫星研制与生产。


以下是我们公司的产品布局。以技术为核心,我们已建设了三类核心载荷并配备多个标准化平台,包括大口径光学相机载荷、微波雷达载荷和宽带通信载荷。在长春,我们设有载荷工厂,借助专业队伍进行大口径光学相机的研制,微波雷达和宽带通信载荷也得益于政科院电子所的专家团队。


在卫星的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上,我们的自研率达到了75%左右,甚至在某些小型卫星型号上可以高达90%至95%。这意味着我们具有相对较高的自主研发比率。公司的标准化卫星平台涵盖了从最小的10公斤卫星到最大的一吨卫星的生产和研制能力。


接着我们公司近期的计划以及已经发射的卫星情况。在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期间,我们计划发射多颗卫星。今年下半年已成功发射两颗卫星,其中标有五颗卫星标志的是11月发射,但由于其他原因,该卫星的发射时间推迟至2023年年底至2024年年初。以下是其中几颗卫星的简要介绍:


  • 北京环保一号卫星: 作为国内首颗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碳观测卫星,该卫星能够实时监测大气层中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

  • 拼车卫星: 该卫星搭载了与北大、山大等机构的合作项目。

  • 两颗0.5米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卫星: 由我们自主研发,计划在今年年底发射。

  • KUS卫星: 作为国内首颗KUS卫星,也计划在今年年底发射。


我们公司的订单数量和营业额,从2019年开始到2022年,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趋势。在整个行业在增长的态势当中,我们预计在2025年将登陆科创板。


我们的明星产品是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SAR卫星,于2022年2月通过一键22星的方式送入太空轨道。该卫星具有穿透云层的能力,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对地对海的观测,相比光学卫星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工作时长。


这颗SAR卫星在2022年拍摄了佩洛西窜访台湾的瞬间,显示台湾当局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动作。此外,卫星在今年北京和河北遭受水灾时,与北京应急管理中心合作,对门头沟和涿州等地区进行了拍照。这些图像显示了在短短三个小时的雨下期间,大面积的农田和土地几乎全部被淹没,突显了SAR卫星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谢谢!


  • 2283
  • 0
  • 0
  • 0
评论